金管會於2008/10/16宣佈,考量到國內外近期的金融情勢變化,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決定放寬分類標準,台灣也比照辦理,調整後,除了衍生性商品等外,若企業不再以短期內出售為目的,可重分類為其他類別的金融資產。
2008年度第三季進行重分類的公司,上市上櫃共計108家,財報稅前EPS因而由虧轉盈之公司有8家.
34號公報的突然修正,以因應金融海嘯,雖表面上立意良善,卻也給了部份不肖公司作帳的空間,其實這只是帳面上數字的改變,對於公司資產評價後的內含價值沒有任何影響,反而使投資者更難以判斷公司的良窳.例如,假設有一家公司買了一堆雷曼公司債,現在等著最後的清算價值被算出來(聽說因為資產結構太複雜,很難算在短期內清算完畢),正常是依市價打掉其差價損失,在9月15日雷曼出事前還有市場價格,如今34號公報的修正,把這些雷曼公司債由公平價值變動移到持有至到期或無活絡市場債券,一般人根本看不出這些債券早已無任何價值,而還刻意讓你看到報表上的每股淨值很高,卻不知其實早已是空心大佬官.
這可說是IASB主動領導全球的公司和金融機構粉飾會計報表,美化帳面,意圖混淆投資者的視聽,其後果是因帳面和實際狀況差異的拉大及難以了解,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會更加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